阅读历史 |

第153章(1 / 4)

加入书签

第 153 章 “ 第 153 章

身在官场 , 不懂什么都不能不懂人情世故 。

苏景殊没打算朝左右逢源铀足了劲儿钻营的方向发展 , 但也没想在人情世故上吃亏 , 和同僚打好关系才能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, 要是州衙里天天有人给他使绊子 ,}

时间都耗在应付同僚的刁难上他还怎么干活 ?

不是说州衙的同僚们不好相处 , 他是防患于未然 。

也是许大人好相处 , 不然他也不会拿许大人来练手 。

地方大部分通判和知州都势同水火 , 有些知州宁可去没有通判的贫穷小州都不愿意去有通判的富庶大州 , 可见身边有人盯着多烦人 。

像登州这样又穷户数又多的大州 , 正常情况下还真没多少人愿意来 。

刚开始他想着许知州熟知律法精通断案肯定比教导主任还教导主任 , 临危受命来到登州哪儿看不过眼就立刻吹胡子瞥眼 , 他这个通判必定要成为登州官场恢复正常路上的牺牲品 。

相处之后才发现之前的猜测都猜歪了 , 虽然许大人熟知律法精通断案 , 但是他的脾气和之前的猜测完全是两个极端 。

想象中 : 一戳就爆炸的火爆辣椒 。

现实中 : 看什么都操心的考好人 。

官家不是给他找了个教导主任 , 而是给他找了个男妈妈 。

对不起 , 虽然这么说许大人不太礼貌 , 但是他下意识就愚到了男妈妈 。

正常情况是这样的 : 知州要干什么必须告知通判 , 通判要干什么也必须和知州商量 , 本来就是互相制衡的官 , 朝廷巴不得他们关系不好 。

而许大人上任之后的情况是这样的 : 通判想去巡视地方 ? 去 ! 通判想查账 ?

查 ! 通判想干什么 ? 干 !

知州给足了通判信任 , 不像是针锋相对的两个官 , 更像是者师傅带徒弟 。

感谢官家 , 感谢太子殿下 , 感谢政事堂和吏部的大俱们 , 你们真的太会挑人了 。

许遵是个能办实事的好官 , 不然政事堂和吏部也不会推他出来接手登州这个烂摊子 。

他到登州后先熟悉州衙的政务 , 然后隔三差五去底下县里巡视 , 仪仗队在前面吹吹打打 , 巡视进度进展的异常缓慢 。

进度缓慢也不耽误他发现问题要为民做主 。

苏景殊已经把登州盐业的困境整理的差不多 , 就等知州大人开口说要上奏朝廷 , 来时什么都没带也不耽误他叭叭叭 。

毋庸置疑 , 登州境内的概盐制度有问题 , 问题就在于官方民间都没好处 。

灶户煮出来的盐只能卖给官府 , 官府收购的价钱不及市价的三分之一 , 要么合法卖给官府但是穷 , 要么偷偷摸摸卖给私盐贩子但是违法 。

官府那边是收购的盐太多卖不出去 , 私盐的价格比官盐低 , 质量还比官盐好 ,

百姓买东西肯定要买又便宜又好的 , 又屡禁不止的私盐在 , 价高还没有私盐好的官盐能卖出去才怪 。

盐这玩意儿再怎么耐放也会有损耗 , 长时间卖不出去越放损耗越多 , 椎盐制度又规定存储的损耗由主管屯盐的官吏赔偿 , 盐官恨死那些盐的心都有了 , 平时干活更不会上心 。

但凡中间有一方获利都能说政策不是全无用处 , 偏偏登州这楠盐政策只让私盐贩子获利 , 官府百姓两败俱伤 , 怎么看都是政策的问题 。

苏通判侃侃而谈 , 将事情梳理的清清楚楚 , 最后得出结论 ,“ 大人 , 上奏朝廷取消楠盐制度吧 “

有渔盐之利的不只有登州 , 还有隔壁莱州 , 只是莱州有大矿 , 概盐收入不多也

影响不了官府的运行 , 登州不行 , 登州禁止百姓出海后就靠煮盐来过日子了 。

不对 , 他们登州现在也有矿了 。

不管不管 , 有矿也是朝廷的矿 , 地方官府从中获益有限 , 开采出来的金矿铜矿又不归百姓 , 盐才是他们能碰到的真金白银 。

「 大人 , 官盐价高 , 登州莱州两地皆是私盐横行 , 如果能让灶户将制出来的盐直接卖给百姓 , 官府不去低价收盐而是收税 , 情况应该能比现在好上许多 。“

许遵点点头 , 觉得这个法子很不错 ,“ 如此一来 , 私盐贩子便无处收盐 , 也能打压住将那些困积居奇的无良商人 , 子安果然是个妙人 。“

苏景殊眯了眯眼 , 走私盐贩子的路 , 让私盐贩子无路可走 。

虽然许知州觉得这个法子很不错 , 但是正直的苏通判也不能将所有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 ,“ 此法乃是家父家兄所想 , 并非下官的功劳 。“

“ 你爹和你那两个哥哥也都是妙人 。 “ 许知州笑吟吟连爹带儿子一起夸 , 夸完 ]

才后知后觉意识到有点问题 ,“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