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 108 章(2 / 4)

加入书签

又传进了他耳朵里。

“昨夜皇上前去,发现毓贵妃娘娘一直没喝太医给开的的安胎药。皇上许是担心娘娘的胎,发了大怒,争执间不知为何……被娘娘咬伤了手,血淋淋的,听说吓人极了。”

便是殿中心乱如麻的方临渊,闻言都是微微一愣。

赛罕咬伤了鸿佑帝?

外头,议论声还未停歇。

“你是说,昨夜太医院里头,是忙着在给皇上治伤的?”

“是呀……今年宫里真是多灾多难。明天就要过年了,也是该办一场傩仪,驱驱邪祟晦气……”

“嘘

!别说话了,

有人来了……”

方临渊抬眼看去。

便见门外,

一个身着锦袍、趾高气扬的太监,领着几人大摇大摆地走了进来。

“来人,去请安平侯。”那太监扬着下巴,慢悠悠地说道。“皇上要见他。”

——

方临渊被一路领去了勤政殿。

刚走出没有多远,便见宫里四下已经热热闹闹地点起了灯。

与年节的红灯不同,今日悬起的灯什么颜色都有,远远看去,是五彩的,五色交辉映照在夜色里,光怪陆离一片。

来往的内侍与宫女身上都穿着华服,前头领着他的,是个级别挺高的掌事太监,今日乌纱帽上还簪了金花。

就在这时,斜地里出来一队人,正撞上那太监。

方临渊转头看去,各色交映的灯火中,竟将他都惊了一下。

那一队人身上穿着杂色的前朝衣装,腰间别着彩木雕刻的刀剑。他们面上画着彩绘,看不清面容,彩色的灯火映照在他们身上,青面獠牙的,活生生就是一众地府里的符使判官。

前头那个太监却是司空见惯。

“怎么这么不当心?”他被撞得后退两步,见着那一队人躬身朝他行礼,皱眉叱道。

“你们是皇城司的?不是还没到时辰吗,怎么就在宫里乱转?”

为首的那个连忙应声,是个男人的声音。

“公公恕罪,我们是教坊的,之前没进宫伺候过,这才迷了路……”

那太监又是一通训斥。

而旁边的方临渊,则在打量着他们。

他从前也听说过,宫里每年除夕前夜,都要举办大驱傩仪,是为扫清宫中埋祟。

因着一年一度,故而极其盛大,皇城司的各个班直及教坊的舞姬乐工,基本要全员出动。

他们会扮作神鬼妖兽,鼓吹奏乐着一路从后宫行至宫门,便是将“邪祟”逐出皇城的意思。

方临渊目光一扫,继而在那一队人的脚下停了下来。

教坊司的?

可刚才他们从旁而来,脚步之轻,竟连他都未曾察觉声息。

那太监没给方临渊多看两眼的机会,训斥几句,便带着方临渊扬长而去。

方临渊不动声色地收回目光。

临走之前,眼神还是不留痕迹地往那几人面上停了停。

——

鸿佑帝正坐在勤政殿里。

他的右手上裹着一层雪白的绢帛,即便有衣袖的遮挡,仍能隐约露出白色的边角。

看来那两个宫女议论之事是真的。

方临渊的目光自没在那儿停留,只当没看见,朝着座上的鸿佑帝跪下行了礼。

鸿佑帝却似乎心情不错。

“平身吧,方卿。”他说着,左手有些别扭地拿起案上的一本折子,抛给方临渊道。“看看这个。”

方临渊伸手接下,却没打开。

“陛下恕罪

。”他说。“递呈御案的奏章,

臣不敢翻看。”

鸿佑帝倒是对他的谨慎不甚在意。

“打开吧。”他说。“朕允许的。”

他这话轻飘飘,

其中很有种不在意对方死活的意味。

毕竟,此等僭越之举,他今日可以随意允诺,他日也能将之定为一桩罪状,将座下之人送上断头台去。

方临渊沉默片刻,还是依照他的旨意,将那奏折翻开了。

难怪鸿佑帝高兴。

看见里头熟悉的文字,他的眼睛也是一亮。

这奏章是卓方游写的。

上头说,玉门关各处守备森严,昼夜操练的士兵更是勇猛强悍。突厥人攻城的第一天,便在当日被玉门关守军围合歼灭,甚至活捉了数名主将,关押入玉门关大牢受审。

而卓方游本人,则领了一队两千人的骑兵,追击残余的突厥兵将直至五十里外,非但重创了守在那儿等待攻城的大队兵马,还缴获了数千石粮草并上百头牛羊,充入粮仓。

方临渊眼眶微热。

守城及反击的全部经过,奏折里只写了只言片语。但只寥寥几行,方临渊却在其中看见了许多熟悉的影子。

守城布阵,是他在定边之策里详细为卓方游写明的。擒贼审讯,是他父亲手札里常记录下的习惯,更是用此法反复熟悉敌军的用兵之策,打了好几回出其不意的胜仗。

而他逐出城外时自左右两翼分散突袭的兵法,为他兄长首创,手札里亦详细记录过,最适用于围剿未做防备的大队人马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