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 231 章 尾声(二)(2 / 3)

加入书签

而同样认为被林远秋截了胡的张侍郎也是心中愤愤。

他的想法与丁侍郎差不多,都觉得论起资历,林大人一个年青后生,有什么资格做他们的顶头上司。

再想到之前被他们排挤走的卢尚书,丁侍郎和张侍郎很有默契的在修缮太庙的款项上做起了文章。

两人也算做的隐秘,像那些价格明朗的金砖和琉璃瓦等用材,所需要的费用丁侍郎和张侍郎并没少算,两人把减少的部分全都集中到了人工上。

就比如石料,从运至京城到开凿成所需的大小尺寸,在工时上就很难确定实际的天数。

一般像这种情况,在报预算时只会尽量往多了估计。可丁侍郎和张侍郎只给出最基本的天数,而像修整其他几间享殿的人工费用,就压根没计算在内了。

都说术有专攻,像这样一份材料和人工费的清单,若是不懂之人,肯

() 定察觉不出其中的猫腻。

这不(),景昌帝在看过之后?(),除了对丁大人和张大人的精打细算很满意外,并没认为有不妥的地方。

最后,如丁侍郎和张侍郎所愿,工部那边果然把采买材料和请人工的事推给了户部。

推给户部好啊,丁侍郎和张侍郎心中暗喜,他们倒是要瞧瞧,在缺银子少人手的情况下,林大人是怎样把修太庙的事给办完成的。

······

林远秋是散朝回到户部后,才发现修缮款项上的不对劲。

都说实践得真知,不管在定胡县还是永宁州,或是之后的石洲府,林远秋都接触了太多建造房子的事,对于人工自然了解的透彻,是以当他看到清单上所有工序都只计算了最基本的用工时长,当即就有种掉进坑里的感觉。

林远秋不是含糊的性子,得知这份预算出自丁侍郎和张侍郎之手后,很快就把两人叫了过来。

丁永全心里早准备了应对的话,只听他不疾不徐道,“禀大人,修缮太庙的银两数额一直都有先例,下官只是依照惯例办事罢了。”

张孟点头附和,“正是如此。”

每隔上五年,朝廷都会依次给各处宫殿安排一次检修,这其中就包括了太庙。而丁侍郎和张侍郎给出的人工开销,很多就是从这上头照搬硬套过来的。

只是被火烧过后的太庙重修,与简单的维护怎么能相提并论。

可看到两人眼中闪烁着的幸灾乐祸,林远秋突然没了与他们多说的心情。

至于要不要重新整理出清单让圣上增加修缮款,林远秋摇头,既然领差事时一口应下,那么利利索索去办事好了。有困难解决困难,款项紧张那就想出省银子的法子。林远秋倒是不信,修太庙会比当初自己打山戎人还难。

只不过,今日这哑巴亏可不能白吃。

看了看丁侍郎和张侍郎圆桶般的腰身,林远秋觉得,作为他们的上司,自己应该为下属的身体健康多考虑考虑。

至于怎么考虑,还是等明日再说吧,这会儿他得先进宫一趟。

今日圣上提起修太庙时,林远秋立马就想到了城郊那一大堆的旧砖和石料,如今既然准备持筹握算,那么是不是该把它们都给利用起来。

几年前,永寿宫被一场大火烧毁了大半,林远秋想到的这些旧材废料,正是当时重建永寿宫时清理出来的。

前几日林远秋去庄子路过那片地时,看到许多石料和砖块依旧堆在那里。

虽被大火烧过,可石料和砖块不是易燃的木材,除被烟火熏上了黑色,在使用上并不受影响。

何况经过雨水的洗刷,那些烟灰的痕迹早消失的干干净净,届时只需挑出完整的便可以用了。

这会儿林远秋去宫里,是想与圣上说一说,看能不能把这些旧料材利用起来。对了,还有人工的事,既然银两这般紧凑,那么在用人上,林远秋很快想到了一个两全齐美的好法子。

看着林大人步履匆匆的出了署

() 衙(),方才被他打量的有些发毛的丁侍郎和张侍郎?(),总有种立马要吃上挂落的感觉。

可转念,两人又觉得一定是自己多虑了。不管怎样,他们也是堂堂的户部侍郎,林大人总不可能气急败坏的直接动手打人吧。

对,打人!

丁永宁和张孟突然记起林大人之前歼灭山戎人的事迹,啊呀呀,他们咋就把这么重要的事给忘了呢。

想到这里,丁、张两人都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。

······

“你是说寻了京中乞丐来做此次修缮太庙的粗工?”

听到林远秋为着修太庙之事而来,景昌帝很快召见了他。

林远秋点头,道,“搬运料材、调拌石灰并不是多难的活计,下官想着不如就招了城中乞丐来做这些,也好过他们日日沿街乞讨度日。”

但凡繁华的地方,自然乞丐也要比旁处多一些,京城也是如此,每到饭点,就有不少乞丐出来讨食。

虽这些乞丐对城中治安造成不了影响,可一个个衣衫褴褛的行走在大街小巷,总有碍观瞻。

若按林大人的想法,给乞丐们安排了吃饭和挣银钱的活计,那么吹箎乞食之事肯定要少了许多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